解锁儿童海报!北厍幼儿园这样让 “墙面会说话”,让学习 “看得见”
日期:2025-10-24 15:11:34  浏览量:0

——“儿童海报如何回归儿童本位” 园本教研首活动纪实

为了让 “儿童本位” 真正落地在环境创设中,10 月 21 日,北厍幼儿园围绕 “儿童海报” 开展专题园本教研。从概念拆解到分组破题,再到案例实操,计划制定,我们一步步挖掘儿童海报的教育价值,让 “以儿童为中心” 不再是理念,而是看得见的实践。

明理

:什么是真正的 “儿童海报”?

 

教研开篇,保教处先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从主题墙到儿童主题海报》领读,以书中理论为起点,带领全体教师聚焦核心问题:儿童是海报的主人吗?儿童海报该是什么样?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达成清晰共识:

儿童海报,不是教师设计、儿童 “填空” 的作品,而是儿童用自己的方式 “说话” 的载体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用绘画、图像、专属符号等自己能理解、能表达的方式,记录对主题活动的认识,或是自己和同伴探索过程中的发现。简单说,它是儿童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性日记”。

二、破题:分组研讨,解决实践里的问题

知道了 “是什么”,更要解决 “怎么做”。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如何让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这一核心项目教研下的几个问题展开研讨,为解决教研实践打开思路。

 

1. 大班组:一张表分清 “传统主题墙” 和 “儿童海报”

很多老师困惑:“不都是贴在墙上的内容吗?差别在哪?” 大班组全体教师 个核心维度梳理对比,让差异一目了然:

 

对比维度

传统主题墙

儿童主题海报

设计目的

展示班级 “成果”,美观为主

记录儿童学习过程,表达儿童想法

设计思路

教师预设主题,按成人逻辑排版

追随儿童兴趣,随主题发展调整

表征方式

统一材料、统一风格(如打印图、教师画)

儿童自主选择(蜡笔画、剪贴、符号等)

参与主体

教师主导设计、制作

儿童主导构思、创作、修改

儿童主动性

被动观看,参与度低

主动思考、动手、表达,有归属感

成果展示位置

固定墙面,多为 “装饰性” 区域

灵活布置(墙面、大厅、走廊),贴近儿童活动区

2. 中班组:盘点 “偏离儿童本位” 的常见问题

结合园内现有主题墙,中班组教师梳理出实践中容易踩的 “坑”:比如内容多是教师打印的 “标准答案”,也有很多是幼儿根据老师的指示画的内容,儿童只负责画和做,不知道主题的脉络核心还有主题墙里的故事一旦完成就不再变动,忽略儿童新的发现;再比如海报里的符号、文字是成人添加的解释,儿童看不懂自己的 “作品”也不理解同伴作品

3. 小班组:探索 “从教师主导” 到 “儿童主导” 的方法

小班孩子年龄小,怎么让他们主导海报?小班组老师讨论出关键方向:从 “小切口” 入手 —— 比如先让孩子画 “我今天在种植区看到的小芽”,而不是直接做 “春天” 大主题;教师少 “指挥” 多 “倾听”,比如孩子画了一团 “乱线”,先问 “这是什么呀?” 再帮孩子记录想法,而不是直接纠正 “应该画成这样”。

三、学案例:看别人怎么做,找自己的落地路径

光说不练假把式,教研中大家一起深入学习《从主题墙到儿童主题海报》里的两个真实案例,结合开篇领读的理论内容,进一步找到 “儿童本位” 的实操参考:

小班 “小番茄快长大” 海报

:从孩子画的 “小番茄种子” 开始,随观察记录逐步丰富,无预设 “最终版”,每一笔都是真实发现。

中班 “我们的公交车” 海报

:从 “公交车颜色” 拓展到 “车站名字”“乘车规则”,教师仅做 “想法整理者”,不替孩子定内容。

两个案例让老师们更清晰:儿童海报是 “动态成长墙”,展示位置可延伸至大厅、走廊,让园区成为 “记录儿童学习的空间”。

四、定方向:梳理下阶段教研核心,明确实践路径

“儿童海报如何回归儿童本位” 主题园本教研应该从何处入手,路径在哪里?保教主任带领各年级梳理分龄海报设计的核心问题明确下阶段教研实践方向。

1.核心问题聚焦:小班聚焦 “直观表达与低龄支持”,中班侧重 “逻辑建构与符号运用”,大班关注 “探究深度与衔接需求”,均从海报特点、指导方法、教师支持、评价维度及手段展开;同时以年级组深耕和园级引领的形式开展形式丰富教研活动

2.分阶段推进问题聚焦与计划制定——实践探索与专题研讨——策略提炼与成果梳理——成果推广与持续优化为路径确定教研的各阶段时间、任务及目标,探索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的实践策略。

 

五、未来可期:让儿童海报扎根生活场景,走进每个儿童

本次教研,我们通过 “理论领读 — 明理念 — 解问题 — 学案例 — 定方向” 的完整流程,为儿童海报落地画好 “灵活可调” 路线图。接下来,将以现在为起点,从 “年级组定资源” 到 “班级实践”,再到 “研讨优化”,让海报连接 “游戏、自然、节日” 与儿童成长。

“墙面会说话” 不止于口号 更多地能让成人从海报读懂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孩子能感受到想法被重视,真正做到把“环境育人” 融入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