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海报如何回归儿童本位” 园本教研首活动纪实
为了让 “儿童本位” 真正落地在环境创设中,10 月 21 日,北厍幼儿园围绕 “儿童海报” 开展专题园本教研。从概念拆解到分组破题,再到案例实操,计划制定,我们一步步挖掘儿童海报的教育价值,让 “以儿童为中心” 不再是理念,而是看得见的实践。
明理
念
:什么是真正的 “儿童海报”?


教研开篇,保教处先结合读书活动开展《从主题墙到儿童主题海报》领读,以书中理论为起点,带领全体教师聚焦核心问题:儿童是海报的主人吗?儿童海报该是什么样? 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达成清晰共识:
儿童海报,不是教师设计、儿童 “填空” 的作品,而是儿童用自己的方式 “说话” 的载体,它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用绘画、图像、专属符号等自己能理解、能表达的方式,记录对主题活动的认识,或是自己和同伴探索过程中的发现。简单说,它是儿童学习与思考的“过程性日记”。
二、破真题:分组研讨,解决实践里的问题
知道了 “是什么”,更要解决 “怎么做”。老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结合“如何让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这一核心项目教研下的几个问题展开研讨,为解决教研实践打开思路。



1. 大班组:一张表分清 “传统主题墙” 和 “儿童海报”
很多老师困惑:“不都是贴在墙上的内容吗?差别在哪?” 大班组全体教师从六 个核心维度梳理对比,让差异一目了然:
对比维度 | 传统主题墙 | 儿童主题海报 |
设计目的 | 展示班级 “成果”,美观为主 | 记录儿童学习过程,表达儿童想法 |
设计思路 | 教师预设主题,按成人逻辑排版 | 追随儿童兴趣,随主题发展调整 |
表征方式 | 统一材料、统一风格(如打印图、教师画) | 儿童自主选择(蜡笔画、剪贴、符号等) |
参与主体 | 教师主导设计、制作 | 儿童主导构思、创作、修改 |
儿童主动性 | 被动观看,参与度低 | 主动思考、动手、表达,有归属感 |
成果展示位置 | 固定墙面,多为 “装饰性” 区域 | 灵活布置(墙面、大厅、走廊),贴近儿童活动区 |
2. 中班组:盘点 “偏离儿童本位” 的常见问题
结合园内现有主题墙,中班组教师梳理出实践中容易踩的 “坑”:比如内容多是教师打印的 “标准答案”,也有很多是幼儿根据老师的指示画的内容,儿童只负责画和做,不知道主题的脉络核心;还有主题墙里的故事一旦完成就不再变动,忽略儿童新的发现;再比如海报里的符号、文字是成人添加的解释,儿童看不懂自己的 “作品”,也不理解同伴作品。
3. 小班组:探索 “从教师主导” 到 “儿童主导” 的方法
小班孩子年龄小,怎么让他们主导海报?小班组老师讨论出关键方向:从 “小切口” 入手 —— 比如先让孩子画 “我今天在种植区看到的小芽”,而不是直接做 “春天” 大主题;教师少 “指挥” 多 “倾听”,比如孩子画了一团 “乱线”,先问 “这是什么呀?” 再帮孩子记录想法,而不是直接纠正 “应该画成这样”。
三、学案例:看别人怎么做,找自己的落地路径
光说不练假把式,教研中大家一起深入学习《从主题墙到儿童主题海报》里的两个真实案例,结合开篇领读的理论内容,进一步找到 “儿童本位” 的实操参考:
小班 “小番茄快长大” 海报
:从孩子画的 “小番茄种子” 开始,随观察记录逐步丰富,无预设 “最终版”,每一笔都是真实发现。
中班 “我们的公交车” 海报
:从 “公交车颜色” 拓展到 “车站名字”“乘车规则”,教师仅做 “想法整理者”,不替孩子定内容。
两个案例让老师们更清晰:儿童海报是 “动态成长墙”,展示位置可延伸至大厅、走廊,让园区成为 “记录儿童学习的空间”。


四、定方向:梳理下阶段教研核心,明确实践路径
“儿童海报如何回归儿童本位” 主题园本教研应该从何处入手,路径在哪里?保教主任带领各年级梳理分龄海报设计的核心问题,明确下阶段教研实践方向。
1.核心问题聚焦:小班聚焦 “直观表达与低龄支持”,中班侧重 “逻辑建构与符号运用”,大班关注 “探究深度与衔接需求”,均从海报特点、指导方法、教师支持、评价维度及手段展开;同时以年级组深耕和园级引领的形式开展形式丰富教研活动。
2.分阶段推进:以问题聚焦与计划制定——实践探索与专题研讨——策略提炼与成果梳理——成果推广与持续优化为路径,确定教研的各阶段时间、任务及目标,探索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的实践策略。
五、未来可期:让儿童海报扎根生活场景,走进每个儿童
本次教研,我们通过 “理论领读 — 明理念 — 解问题 — 学案例 — 定方向” 的完整流程,为儿童海报落地画好 “灵活可调” 路线图。接下来,将以现在为起点,从 “年级组定资源” 到 “班级实践”,再到 “研讨优化”,让海报连接 “游戏、自然、节日” 与儿童成长。
“墙面会说话” 不应止于口号, 更多地能让成人从海报中读懂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让孩子能感受到想法被重视,真正做到把“环境育人” 融入日常。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园本教研】研“言”共长、启思践行
